中医保健(如何才能把中医馆经营好)

近年来,中医馆和资本联姻故事多多。在中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,“名医好药+连锁经营"这种"传统+现代"的商业模式成了各路资本的香饽饽。

近日有媒体发文追问谁将是第一家被巨额资本倒逼清算的中医馆?其实,就是在警示投资风险。资本“上套”,首先,最主要动机还是返利,众所周知,中医行业没资现在正处于“风口”,市场刚刚兴起,这个阶段,资本暂时不计回报疯狂“占坑”,都是指望在这个行业腾飞之时“分一杯羹”,现在没有胆量和魄力“占山为王”,一旦市场被他人占领,那时再入场就晚了。

其次,也是因为众多中医连锁机构们“画大饼”,很多连锁中医馆的创始人都丰常擅长讲故事,卖情怀,包括说“心灵鸡汤”的故事,这些人普遍是非医疗专业出身,在别的商业领域获得过成功。所以,他们面对中医药行业这个陌生事物,也是自信满满。

那么作为经营者我们要有一些经营理念的思维存在,那就是要清楚地知道医生的需求以及患者的要求。而且中医馆跟其他行业不一样,其他的商业模式可以快速连锁,但是中医馆走连锁真的不易。我们不太可能一模一样的复制任何一家中医馆,即便是有固定的模式,或者有可复制的细节,因为我们每家医馆不同的中医,都有自己治疗疾病的风格特点,难以完全复制。我们中医人真的希望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在自己的家门口能看上病,能吃上药,能够保持身体健康。

放眼观望国内中医馆的市场,分为传统稳健型和创新灵变型。传统稳健型专注资本聚拢名医名家实现平台变现,它的标签是可复制性差,大而全,转型尴尬,且已过红利期,市场挑剔度高。创新灵变型专注所长发挥极致,解决人才培养,它的标签是可复制强,小而精,转型快,资本较欣赏,市场认可度快。

一个中医馆不盈利,首先不要抱怨外部环境,必须老实实承认,那是内部的人不符合盈利水平的标港,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中医行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,中医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奇缺,好医生流通也缺少成熟的平台。中医馆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?那就是去哪里找那么多优秀人才?但为了圈钱和满足资本对规模的要求,那就"青菜萝卜先凑一锅”,“拉人头填坑”。

资本有实力在宣传和营销上做得引人注目,但病人们兴致冲冲前来求诊,可最终的疗效可能与广告许诺的美好有很大出入,结果失望而归,中医馆的声誉也因此受损。医疗是讲文化和学术的区域,医疗文化和学术需要时间的沉淀、团队的磨合。资本如果只是用做企业和产品的心态做中医行业、去改造医疗基因,结果可能是中医馆经营得“四不像”。

作为医馆的核心,医生对于医馆经营的思考并不会少。面对当前医馆普遍采用的“名医策略”,每位医师都抱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。所谓的“名医策略”,就是用高薪挖名医坐诊,见效快、成本低、社会效应强。但却没有发展前途,毫无扩张性。现今社会资源有限,如果不做大不做强,容易形成恶性竞争,是一种短视行为。这样自然是高诊费、高药费,自然会加到患者身上。

我们做医馆经营,要时刻不忘医者仁心,关爱生命的宗旨。中医馆要欣欣向荣、积极向上、充满正能量的局面,不仅经营者与医师的精神状态要好,而且情商要高,懂得如何与人交流。医师的专业可以学习培养,但职业操守必须要有。医生也要能够断舍离,能放下舒适安逸,时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,不断地汲取新知识,推陈出新。

移动医疗的迅猛发展,中医馆也概莫能外,下个阶段,中医馆的互联网+中医馆的模式有以下趋势:

(1)桌面终端或者移动终端在线问诊看病模式

不少中医馆利用社会或者自己开发出来的软件,免费让消费者和会员装机使用,消费者及时在线问诊网络中医生看病模式。也有预约名老中医到中医馆去看病的功能。但看病多以中医养生保健、慢病调理、预防为主题。只是在线咨询能解决的一般只是常见的小疾病。

(2)中医馆的O2O模式趋势

中医馆采取通过上门推拿服务的APP。比如推拿师。O2O平台连接散客和推拿师,实现双方的需求。以推拿为主要项目的企业就有百来家,发展较快,推拿作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方式,能够很好缓解疲劳,社会需求大。其次是中医患互动的O2O模式平台,如看中医、易中医等医疗app开发。患者在应用里预约医生,线下就诊,不仅能解决患者病痛,还能优化医生资源。

(3)线下的中医馆结合线上的移动端趋势

在中医领域,早就有一些著名的中医馆,在互联网的促进下,开始转型。中医馆不仅给患者治疗疾病,还发展电商业务。销售中药便是其中大的一个业务。如胡庆余堂中医馆,电商已做几年,成效显著。若是利用这个方式,首先需要有好的口碑。

(4)智慧药房互联网+模式趋势

康美药业的智慧药房,主要就是通过移动端、APP,把中医的处方传康美标准的GMP熬药车间,由专人熬药,全程监控、然后快递给各类客户。中医馆不再建药房,不再现场熬药,实现真正医药分开。这是以后中医馆的大势所趋。

2、医、药、技”三足鼎立,治疗与医生并重的多元化、综合化趋势

中国传统医学中包括:中药、针、灸、按摩等医疗方式,通过调研发现,目前国医馆超过8成的营业额来自诊金和药费,,说明患者目前更接收“以药治病”的治疗、养生方式。

今后的中医馆一定是综合服务,尤其是体质养生、治未病、慢病防治调理结合。且养生、调理、保健的比例、比重还得加大,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的优势和特色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yangshengjia
链接:http://acefel.com/3679.html
来源:ace养生家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